陈波博士:做专业的商事争议解决律师

40出头的陈波,可谓经历丰富。他当过村长,干过农村公安民警、巡警,做过县委秘书,并一度做到贵阳市政法委维护社会稳定处副处长一职,参加了北京数家大型律师事务所的管理工作。他是一个用六年时间考取法学泰斗江平教授博士生的追梦人;也是一个改变律师单兵作战现状的探索者。

陈波博士与导师江平教授合影

个子不高的他,浑身充满力量,他直言“我是靠专业取胜”。法庭上的他冷静异常,常常辩驳到对手哑口无言;工作上的他对新人又时时给予热情的指导和支持。他坚持自己的价值观,我行我素,但又会听取别人的意见,从善如流。他一边致力于自我营销,一边又认真筛选案源,“这个案子我不做!”。他知足,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心满意足,但是又对创新痴迷不已。他自信,对自己充满肯定,“我从小就很勤奋”;面对赞誉,他淡言,“我只是一个幸运的人”“做国内商事法的顶尖律师才是我的归宿”。

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主任  首席合伙人陈波律师

从业不足10年,这么一个懂得知足、生性豪爽的人,何以在竞争激烈的京城律师圈脱颖而出?
 
 
 
崛起于专业
 
 
 
 
 
 
 “对于商事我天生就有一种兴趣在其中。”1999年,陈波报考研究生时,毅然选择了商事法领域。从此,他开始认真地接触商事法,知道了法学家江平,也知道了王泽鉴、王利明、杨立新、李开国等名家,并认真拜读了他们的著作。“当我看到商事法的书籍时,一种愉快的感觉就油然而生。”兴趣使然,陈波的专业知识一跃千里。

初到北京的陈波律师

对此,他并不满足,积极寻找突破自我的契机。2005年,他辞去公职,只身来到北京闯荡,希望给自己一个交代。在京城,他从实习律师开始,逐渐做到律所管理人员。一个偶然的机会,陈波见到了江平教授,心中对于江平“只向真理低头”的印象与面前老人的身影逐渐重合,那一刻,他心中几多悸动。他希望接近江平,走近这位大师,于是决心以自己的全部精力攻读江平的博士生。2011年,已是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的陈波,手里捧着江平博士生的录取通知书,他兴奋不已。从此他跟江平系统地学习商事法专业知识,接触了最前沿的商事法概念,为他后期在律师工作中以专业取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素养。 2013年,陈波代理了贵阳某国企房地产纠纷案,当时这个案子被当地权威人士下了“病危通知书”。作为该案的代理律师,陈波接手案子之后,和他的团队认真研究了7个月,做足了功课,乃至该案的蛛丝马迹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。在该案中,陈波根据专业素养引入了预约合同的概念,并搜集到了有关预约合同的所有法律法规、司法判决、理论书籍、专家讲话等内容,形成了研究该案的知识库。在法庭上,他们用图表向法官详细地展示了该案的法律关系,并一一讲解,得到了合议庭的一致认可。凭借专业素养,陈波将一个濒临死亡的案件彻底拉活,并在当地法律界掀起了一股激烈讨论的风暴,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庭审结束后,原告当事人找到陈波说:“陈律师作为律师,你表达什么我都能理解,这是你的工作和职责,我想表达一个心愿,希望你以后能做我的律师。” 如果说庭审间的纵横捭阖见证了陈波专业律师的养成,那么庭审下对专业的敬畏更是他不断崛起于专业的对白。在他心中,实践江平的学术理想,是他一直追求的人生境界。 案源对于每个律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,但是陈波在接案子的时候却是“取舍”的。“律师和当事人要般配”——不管什么时候陈波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和底线:选择案件、选择当事人、选择专业领域。不是每件案子都接,要有选择标准,一看案子有没有道理;二看案子中涉及的法律问题有没有探讨性;三看当事人的人品。如果上述三个条件没有符合的,坚决不接案子。 几个月前,某大型企业商事纠纷案的涉案当事人经过朋友介绍慕名找到陈波,开口就表示,只要陈波代理就预支律师费100万,当事人本以为陈波会欣然接受,怎知被陈波一口回绝。现在提起,他依然坚决:“首先,此案偏向于刑事,不符合我的专业领域定位。其次,当事人提出了一些非分要求,此案件主审人员是我的师兄,当事人要求通过关系搞定师兄从而赢得官司,我很反感此种要求”。事后,涉案当事人曾给陈波发了200多字的短信。言下之意表示,陈波不接这个案子他很失望,但是又对陈波能坚守自己的底线很佩服,希望中国多有这样的律师。 “要将经济效益、社会效益、自我价值合三为一,不要违背自己的底线,不是完全靠利益说话!律师不要成为一个商人,不要去做自己不心甘情愿做的事情。”陈波眼神中透露着坚定。
 
 
 
兴起于改革
 
 
 
 
 
 
 
长久以来,律师业务多采取“师傅带徒弟”的模式,很多不能避免的问题便接踵而来:师傅和徒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、徒弟的培养受到限制、产生的工作成果水平不够。因为在传统的模式中,师傅和徒弟之间是以师傅的意志为转移的,很多时候徒弟对于师傅的相关情况不了解,接的什么案子?案子进行到哪一步了?这些徒弟都不了解,在这种情况下,师傅和徒弟的协作可想而知。同时,在这种模式中,如果师傅的水平有限,那么徒弟就更不能获得能力的相应提高。这时候,师傅和徒弟这模式所形成的工作效果必然较差。 “我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,就是徒弟通宵加班整理材料,结果第二天师傅还是把他否定了,原因是他做的工作和师傅要的结果是两码事。其实,徒弟也很冤枉,因为师傅没有交代清楚,让他去猜,难度可想而知。”陈波对这种传统的律师业务模式几近反对,开展律师业务新模式,成了他心中最大的愿景。

陈波律师与团队成员案件研讨

在陈波的推动下,平商开启了业界独树一帜的案件研讨模式。该模式把律师的最核心问题——律师的业务能力问题进行了研究之后形成了一整套业务操作模式:流程管理、头脑风暴、专题笔记。 所谓流程管理,就是把律师承办的案件像建筑工程一样,制作成一个动态的流程,通过excell表格展现。然后每一个流程到哪种阶段,进行同步跟进。然后就是头脑风暴,它是团队群体参与案件操作模式,对承办的案件,团队成员集中参与,有时多者高达20余人共同讨论。由某一人主持,选择一个点,大家就这个点进行辩论,从辩论中对其进行深化、补充。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就是集众人之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。最后就是专题笔记,因为一个案件里可能涉及很多专题,如商事法股权这一块就涉及到股权转让合同、股东身份的确定等内容,将这些内容形成丰富的专题笔记进而形成厚实的研究成果,才能涉及案件的方方面面,这样就足以应对诉讼和非诉讼中出现的所有问题。并且这些专题笔记可以深化为“律师日志”,“律师专题研究报告”,“律师顾问工作年度总结”等一系列文书,在一个工作年度之后,陈波会将这些文书进行装订和编辑成册,作为礼物送给该委托人,得到了委托人的一致好评。案件研讨模式,使平商研讨中心成为了全体律师代理案件的“后厨”,律师们就是一个个加工师傅,他们在后厨将案件研究到极致,在庭审中只要缕清思路就可以从容应对对手。 日前,陈波代理的某涉港案在广东省中山市开庭。7个月前,当陈波手中拿到香港某公司的委托书时,他就应用案件研讨模式对案件进行操作。7个月的时间里,陈波与同事对此案反复研讨了130多次,在研讨过程中,他们运用流程管理、头脑风暴模式使这个案子越来越深入、扎实,也越来越专业,艺术品一般的案件总结,让他和团队对此案的相关知识点烂熟于心。开庭前夕,他们梳理出了二十几个对方可能涉及的争辩点,后来在庭审上发现对方只关注到了三个点,结果陈波和他的团队完胜对方,案件获得全面胜诉。 还有一次,陈波代理“中国移动和某热水壶企业违约合同纠纷案”,他成功应用案件研讨模式,对该案进行总结分析。“在该案中我们起诉对方,供给中国移动的产品存在问题,在庭审中对方表示,你说我们的产品有质量问题那你举证,因为我方发给移动的货很多,要证明哪批货有问题根本不现实!”。在这种情况下案件陷入僵局,但是在团队讨论过程中一个实习律师就提出:“我们没有必要去证明哪个批次的质量问题,我们只要看一下他所有货物有没有获得3C强制认证就行了,如果没有,那就表明整批货都有问题”。 一语惊醒梦中人,他们快速行动,通过查阅得知,被告企业所生产的数十万的货物里只有一千多件有认证,其他的没有认证,当他们将此证据提交给法院之后,直接获得了胜诉。 不一而足,陈波得益于案件研讨模式的案例还很多。他表示,一定要将这个新模式继续下去,并向律师界进行无偿的推广。
 
 
 
繁荣于协作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律师打破单兵作战的模式是在所难免的,团队作战乃至集团军作战是未来律师行业发展的主流,而陈波早就在这种团队化乃至集团军作战的模式上迈出了一大步。 “对我们接的某些案子,我们通常是几十个人上,可以说‘海陆空集团军作战’。曾经我们有个涉外案子,我们除了众多律师大腕参加外,还邀请了学术界的专家来探讨,并且邀请了外籍人士共同探讨。”陈波坦言,团队协作,是他成功的重要砝码。“我们要做的是律师、专家和辅助人员共同合作的集团化模式,进而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平台。现在与我们合作的法学院大约有十几家,他们的很多教授和律师与我们合作。”不仅如此,陈波还兼任着多个高校的客座教师。他被聘为中国政法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、中华女子学院、北京建工学院、北京应用技术大学、江西南昌大学、贵州师范大学等七所高校的特聘导师、客座教授、讲师等。这些经历为他的集团军作战模式提供了大规模的人才支持。

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团队成员登泰山合影

北京平商律师事务所团队成员青岛游合影

目前,陈波将自己很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团队建设上面,他觉得“带好一个团队,是一件幸福的事”。为此,在他的提议下,所里专门设立了一个100多平米的案件研究中心,定期开办律师沙龙,并邀请国外律师和法学院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,为团队年轻律师的成长提供开放的交流平台。在平商,年轻律师成长很快。 “我还要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,打造一支学术型团队,让团队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出版刊物、发表文章、制作专著,并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,脱颖而出!”也正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措施,团队的成员进步非常快,迅速成为这个行业的佼佼者。

陈波身后是他从业多年来所获得的荣誉证书

陈波,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贵州汉子,稳稳地站在了京城的律师圈,并进退有余! “我现在很痴迷这种状态,用专业在业务中取胜,并且坚持做商事法领域的专业律师,永不后悔。”当阳光透过纱窗折射在陈波脸上时,朦胧中却见他异常坚定! 时间:2014年11月 来源:方园律政   文/唐涛涛 (文章略有改写)